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——敬月習俗的遺痕。在秋分時節,是古老的“祭月節”,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“祭月節”而來。據考證,最初“祭月節”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“秋分”這天;不過由于這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圓月,后來就將“祭月節”
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,月餅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,也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。月餅圓又圓,又是合家分吃,象征著團圓和睦。在古時候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,設大香案,擺上月餅、水果等祭品。在月下,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,紅燭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。
月餅圖案寓意闔家團圓、幸福美滿的寓意。月餅,又稱月團、豐收餅、團圓餅等,是中國的漢族傳統美食之一。[1]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。祭月,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,實際上是古人對“月神”的一種崇拜活動。
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不可或缺的習俗。月餅象征著大團圓,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,用它祭月、贈送親友。“大利四方”和“吉祥圓滿”的月餅月餅通常是圓形的,因為圓形象征著八月十五夜晚的圓月,代表著吉祥圓滿、團團圓圓的寓意,尤其是大的圓形月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