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稱做官的人為“仕”,“仕女”即為官宦人家的婦女,也泛指上層社會的婦女,尤其是封建社會時代的貴族婦女。后來,隨著社會發展,涌現出不少優秀女性,他們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階層,從而這些歷史中的女性人物,成為了畫家繪畫及工藝美術常用的題材,
唐代初期的社會風氣是自由開放的,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的壓迫沒有后世那么嚴厲,婦女的生活環境比較寬松,社會地位亦有所改善。由此可知,唐代前期婦女的社會地位是比較高的。從公元755年開始,由于受“安史之亂”的重創,唐代社會經濟開始衰退,政治上藩鎮割據導致統一的唐帝國支離破碎,儒學思想復興,重新上升到統治地位,這些變化對唐代婦女地位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
由于唐代前期那種自由開放的社會氣息逐漸減弱,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開始轉向保守傳統的儒學規范。唐朝政府通過法制手段加大了對婦女的約束,隨著綱常禮教觀念深入人心,從公卿貴婦到民間女性均視遵禮守法成為女子的本分,恭順貞靜成為女性最本質的性格特征。
男性則在社會上占有絕對的統治權。這種巨大變化也反映在繪畫中,仕女畫成為男權社會男性欣賞女子相貌與品格的載體,畫家描繪的具有著美麗外表的仕女,往往是一個社會的文化觀念的反映。唐代婦女的妝飾和服飾也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審美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