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雕塑大都運用抽象與象征、隱喻和悖論的手法表現,特別是我國的學校雕塑,一般具有紀念性、象征性、激勵性、裝飾性等特點,突出思想審美、重視德育潛化,或著重表現人類的智慧和對真善美永恒的追求。學校雕塑是物質化了的精神載體,它是學校文化的載體,
學校雕塑的擺放位置也是需要斟酌的。它的擺放位置要跟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,比如清華園里的朱自清的雕塑,這樣的擺放就讓我們在清華園的時候時刻想起朱自清的《荷塘月色》,給清華園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。古園創作的開荒牛雕塑為華農學校文化建設增添了靈動的一筆。
他同時還闡述了銅牛背后的深刻涵義:力耕不息的老黃牛精神,吃苦耐勞,肯干實干,不空談,重行動。開荒牛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應具有的精神。開荒牛雕塑粗獷雄偉,重心向前,堅韌不拔,是剛毅和力量的象征。詮釋了華農人自強不息、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,同時也喻義著華南農業大學百年薪火相傳,百年力耕不息。
學校雕塑的隱性教育功效體現在多方面,首先體現為對學生價值判斷的影響,這其中傳統的倫理道德和時代的主導思想又表現得十分突出。學校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,它具有文字屬性,同樣體現“文以載道”的精神。每一座學校雕塑均蘊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,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道德潛化作用,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、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,產生共鳴,同時對道德理想、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。